首页 > 股票 > 知识 > 货币政策调整对财务前景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应状况

货币政策调整对财务前景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应状况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9 12:31:46 编辑:大钱队理财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应状况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收支(税收和政府购买)来影响产品市场,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货币市场,通过货币的供给来影响经济总量。 但是政府过多投资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排挤民间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效果,应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在像这次金融危机这样的衰退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因为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货币市场的流通性过剩,需要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给。 2、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实际上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往往愿意将手中的货币消费掉,消费速度是加快的。 3、货币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到起作用有个时滞性。 4、在开放的经济中,货币政策还要受到国际货币流动的影响。例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外国资本会进入。若汇率浮动,本币会升值。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若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收购外币,从而使货币市场上的本币重新增加,影响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应状况

2,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2015年,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和新常态阶段,政府稳健的宏观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社会政策托底的总体思路,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与推进结构调整的平衡,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政府稳步推进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打破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管制和垄断,促进了要素市场化,支持了私有经济发展,推动了教育与研究改革、鼓励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了要素生产率水平。 稳健的货币政策。2015年,央行审视“新常态”的阶段性含义与特征,长远且动态的看待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在加快结构转型和缓解增长过快下行之间取得了平衡。总体来看,受货币政策宽松推动,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速度慢于之前预期,但是其他一些因素的负面影响超出预期,最重要因素是在房地产下行和传统的采矿、制造业去产能周期中,国内银行体系出现了自主性信用收缩。因而,依然维持之前的经济预测,GDP同比增速由2014年的7.2%回落至2015年的6.9%。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3,货币政策怎样影响经济

货币政策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基础利率的调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票等),窗口指导等。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会让商业银行的银根紧缩,减少了房贷的规模,不利于一些公司的发展,包括我们切身体会的房贷等,会减速经济的发展。基础利率的上调影响范围更大,会引起市场上的流动性流向银行,相应的市场上的货币会减少,另外也增加了贷款的成本,也会减速经济的发展。最后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窗口指导是短期的公司,主要是暂时性的调节市场的流动性的。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利率的变动 从而通过利率与就业失业、通货膨胀与证券市场的关系 影响经济的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货币的政策,事实上货币政策也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国的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减少流通中可能的货币量,货币量减少,大家使用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这样就会抑制对货币的使用(主要是投资),需求就会减少,对通胀就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相似,也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宽松就是要增加货币供给,供给增加,使用货币的成本降低,就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货币政策怎样影响经济

4,货币政策怎么影响经济

首先 你要知道货币政策都有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调节利率 调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还有就是公开市场业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部分 财政政策主要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而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的通过这三种手段 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量: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 银行就可以吸引市场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部分货币放到银行存款吃利息 而由于贷款利率高 贷款买房买车投资的人也会减少 这样就会减少市面上的货币流通量 反之 降低利率就会使人们把银行里的存款掏出来消费 通俗一点就是说 央行通过升降存贷款利率可以调节人们用于储蓄和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比例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是指各个商业银行 比如建行 交行 工行 中行 农行 民生……所有这些商业银行必须将一部分存款存到自己在央行开立的账户里 也就是说留部分存款交给央行保管 如果以后遇到困难 比如出现银行挤兑资金困难 央行会根据准备金存款额向商业银行拆借款项 而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则意味商业银行要将更多的准备金交给央行保管 也就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 而如果降低准备金率则起到相反作用 此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指 央行通过发售和回购国债来达到控制货币流量的目的 如果央行发售国债 那么会有人用自己闲置的钱去买国债 相当于国家作为债务人向他借款 用于项目建设、拨款等财政支出 这样就使人们手里的闲钱暂时进入了国家囊中 达到了紧缩银根的目的 而如果通货紧缩出现 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货币少了 那么央行就可能通过回购国债 将钱还给大家 再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然 如果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规模难以用以上方法控制 央行还有更加至关的方法 只是这种方法会带来不良后果:通货膨胀如果到了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成百上千倍的时候 国家可以通过发行新货币 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比如 1000块钱就货币兑换1块钱新货币 不过这样的方法吃亏的是老百姓 因为老百姓的财富缩水了 社会动荡不可避免而如果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市面上完全见不到货币了 商品销售不出去 库存越来越多 央行可以印钞 但是如果印得太多很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所以这样的方法尽量不会用的希望采纳
货币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货币的政策,事实上货币政策也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国的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减少流通中可能的货币量,货币量减少,大家使用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这样就会抑制对货币的使用(主要是投资),需求就会减少,对通胀就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相似,也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宽松就是要增加货币供给,供给增加,使用货币的成本降低,就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库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从学术角度,它大体可以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5,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有什么影响

你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应答时间:2021-01-2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理论上讲,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利率降低,可以通过减少公司的利息负担以降低财务费用,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这对于负债较多的公司尤为有利,因此促进股票价格上涨;而利率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增加财务费用,造成公司利润下降,从而使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利率变化对于社会存量资金及其结构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利率降低,资金储蓄意愿减弱,会使部分资金从储蓄转向证券市场,从而推高股票价格;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  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比较猛烈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  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当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市场利率下调,使机构投资者融资成本降低,从而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高涨,推动证券价格上涨;反之,证券价格将下跌。但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每次操作的交易量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多的起到了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
利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理论上讲,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利率降低,可以通过减少公司的利息负担以降低财务费用,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这对于负债较多的公司尤为有利,因此促进股票价格上涨;而利率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增加财务费用,造成公司利润下降,从而使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利率变化对于社会存量资金及其结构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利率降低,资金储蓄意愿减弱,会使部分资金从储蓄转向证券市场,从而推高股票价格;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通常情况下,利率对股票价格的短期影响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在一个完整利率变化周期内,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相符。但对一个完整利率变化周期进行分解,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理论分析一致。原因是利率变化不仅仅对经济实体产生影响,同样对人们心理预期产生影响。当利率不断上升时,人们会认为是由于经济不断升温而导致中央银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产生对上市公司更加强烈的业绩上升预期,因此追加股票投资。直到当利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使投资者认识到公司业绩难以为继,而储蓄更有吸引力,从而使预期发生改变。反之亦然。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存款准备金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比较猛烈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但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对证券市场的短期影响较小。而从长期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是深远的。不论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还是运用信贷控制,归根结底,都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因此,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即可看清这些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影响。这里通过研究M1和M2的变化来分析对证券市场的影响。M1同比增幅与股市涨跌有比较明显的规律。自1995年末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速。而M1从1995年末至今,有5次单月同比增幅降到了10%左右,分别是1996年1月的11.4%、1998年6月的8.7%、2002年1月的9.5%、2005年3月的9.9%和2009年1月的6.68%。巧合的是,当时无一例外股市出现了大涨行情。其中有三次是牛市的开始,一次是自2008年1664点以来的上涨行情,另一次是2002年1月大熊市中的一次反弹,幅度为26%。M1自1995年末以来,有4次同比增幅超过20%,同时股市都出现了向下的拐点。这四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和2007年8月的22.8%。除了第三次,拐点分别在4个月之后、12个月之后和2个月之后出现,而第二次拐点虽然在1年之后出现,但在这一年中累计涨幅仅16%左右。而2003年6月之后,在2004年3月,M1同比增幅出现了一个次高点20.1%,而拐点出现在4月。如果将这次的次高点作为出现拐点的信号,四个时间点的间隔分别是41个月、45个月和41个月,也非常有规律。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当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市场利率下调,使机构投资者融资成本降低,从而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高涨,推动证券价格上涨;反之,证券价格将下跌。但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每次操作的交易量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多的起到了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另外,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因此对于国债价格影响要比股票价格影响直接。2009年7月9日,央行重启一年央票。去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逐渐减量,一年期央票从隔周发行到最终暂停发行,显示了央行不断放松回笼的趋势。现在已经停发七个多月之久的一年期央票重启则被认为是对于货币政策的微调发出了更加明确的信号。一年期央票的重新出笼,表明央行的回笼力度在期限上和规模上都在加大,这也是央行加大资金回笼力度的一个标志。正是由于一年央票的重启,当天从中债收益率曲线变化趋势看,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各关键期限点平均上涨5.42BP,其中2年、3年及4年期限分别上涨11.39bp、17.56bp、13.05bp至1.365%、2.1618%和2.4142%水平。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各关键期限点平均上涨4.93bp,其中2年期上涨14.25bp至2.1986%。央票各关键期限点平均上涨5.58bp,其中2年期和3年期分别上涨16.52bp和15.02bp至2.1409%和2.2%。其余固定利率债券收益率曲线中短端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上行。各中短期固定利率债券价格整体都出现了较大的跌幅。因此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e操盘
文章TAG:货币货币政策政策调整货币政策调整对财务前景的影响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