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经验 >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情况,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情况,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0 10:06:33 编辑:大钱队理财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总量。(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在于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在金融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一方面可以调控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1.变动存款准备金率 2.公开市场业务 3.再贴现率政策 一、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理财知识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 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货币政策具有三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它们各都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点有:A、作用速度快而有力。B、呈中性。C、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D、强化了央行的资金实力和金融机构的能力。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有:A、作用过于猛烈。B、易受金融机构的反对。C、受到央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  二、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在于:A、有利于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B、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和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C、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缺点有:A、具有顺周期特征。B、再贴现政策的主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C、宣示作用模糊。  三、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优点在于:A、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B、具有灵活性。C、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对策。  缺点主要有:A、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市场。B、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同政府债券市场相连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力就会受到音响。希望采纳

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2,问答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条件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一是外汇占款;二是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两项合计占32.15%(1994-1998年)。而发达国家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依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因此,逐步减少对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主要靠平准基金,我国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外汇,首先要改变结售汇制度,允许出口创汇者有一定的外汇留成,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是规定央行每一年内允许收购外汇的货币发行,不够部分可以获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优先权;再是进行金融创新,发行储备债券,解决经济发展目标和外汇目标的矛盾。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应继续坚持和粮、棉、油库存挂钩的原则,严格控制再贷款的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不足的部分,应通过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并把金融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化改革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其有效运作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至今只有美国运用最为经常和普遍。因此,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的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要体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相互协调配合。(1)分工上要有所侧重。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侧重于调节商业银行资金的中长期流动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用于调剂商业银行的短期头寸。(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侧重于总量上的调控;再贴现主要用于结构调节。(3)确定合理的利率结构。金融正常运行时,央行合理的利率结构应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抵押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特殊时期,央行可向有危机的金融机构发放低息特别贷款。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改革。(1)明确规定再贷款的资金用途。规定再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2)逐步取消再贷款分配的行政性质,使再贷款真正成为只对总量负责的间接调控手段。(3)为了保证央行资产质量,开办抵钾贷款业务。系统引进再贴现业务。(1)首先要明确再贴现资金的使用方向。要在金融法中明确规定再贴现资金只能用于商业银行弥补支付手段的不足。(2)明确再贴现业务的票据品种。央行应定期公布优先再贴现的商业票据种类。(3)解除再贴现的额度限制。把再贴现率作为唯一控制再贴现规模的手段。加快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1)央行应进一步加大收回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的规模,以消化准备金率降低所释放的超额准备。(2)规范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因为只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时,商业银行有资金需求才会首先进入公开市场。(3)调整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使债务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4)扩大交易工具。包括发行面向银行的短期国债等。(5)增加交易主体并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1)应将准备金的计算方法由时点余额改为平均余额,考核方法由绝对值改为乎均值。(2)按存款期限长短确定分档准备金率,以规范不同性质存款的信用创造规模。(3)分两步彻底停止对准备金支付利息。金融机构不能将央行的存款作为它赢利的“避风港”,央行的货币供给才能全部进入生产领域。这是不足的原因分析--------贸易、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过多和外汇占款剧增,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的非受控性增加和扩张效应,使央行为实现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紧缩性质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国内资本市场如股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的流动,使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流入股市,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所依赖的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都是依靠银行系统的,银行系统资金向资本市场的分流也就弱化了银行系统在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也会影响投资、消费,也会吸引国际资金,从而,也会对通货膨胀、汇率等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冲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美国经济的衰弱与美国的持续降息,中国的持续加息,使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加剧,以及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剧,使大量美元资金寻找流入中国的途径,从而造成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冲击。还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或多或少是垄断的,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因此,我想央行在制定和实施我国货币政策时或多或少会有些主观因素在里面吧,而不是靠市场要求去做,因为,根据市场规则去实现一个政策目标,比如实现物价稳定,通常要付出经济增长放慢、失业增加等沉重代价的,而央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更折中一些吧,然而,这也往往造成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搜一下:问答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措施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问答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措施

3,论述题 我国政府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请祥细解释这些货币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很多,凡是能够影响市场货币供应的政策都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工具,如信用控制等,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财政政策 1 财政政策目标: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公平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2 财政政策工具: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 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发挥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 政府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发短期国债或只对金融机构发债,可扩大资金流通量,刺激投资和消费。当经济繁荣时,政府发长期国债和社会公债,可减少资金流通量,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收支差额一般表现为:赤字预算,盈余预算,平衡预算。 3 财政政策的分类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按调节经济总量的需求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按作用空间划分: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累进税制和失业救济金政策具有自动稳定性的功能,可以随着经济运行的起伏自动缓解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状况。 西方学者汉森的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是典型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减税、增加支出,财政赤字扩大。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压缩财政赤字。 微观财政政策通过税率、征税范围、补贴对象,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影响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解决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短期财政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1-3年)发挥作用的政策,指经济稳定,解决经济周期拨动方面的政策,中长期财政政策(三年以上),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方面的政策。 我国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它不是在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下采取的,而是在较高经济发展速度下采取的;第二,它不是通过增加政府直接开支的方式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是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引导社会投资,扩大了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第三,它不是单纯的减税或增支,还包括加快税费改革步伐,推进预算管理、调整和完善分配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是多项主动性财政政策的统一称谓。 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目标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目的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目标应该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 目标体系构成: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 政策选择三种配合:一是侧重于稳定物价目标,期望实现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二是侧重于经济增长目标,期望实现高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三是兼顾稳定与增长,期望获得低通货膨胀的适度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 中间目标的选择依据 目标要求:1)具有内生性。2)传递的直接性。3)可控性。4)可测性。 遵循原则:第一可控,第二可测,第三相关性。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储备头存(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中间目标的选择:m —r— i— e— y(货币供给、利率、投资乘数、总支出、总收入) 现代货币主义则主要以反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主张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3 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率政策) 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从反方向抵消中央银行存款准备率政策的作用。二是若其发生作用,那么即使调整0。5%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也很大,因而其作用力度很强。三是调整存款准备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2)再贴现率(贴现政策)

论述题 我国政府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请祥细解释这些货币

文章TAG:我国货币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情况

最近更新